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第五章外交、分歧与赫尔利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1)


  正如前面所说的,美国并不总是认为蒋介石是一位最满意的战时盟友。蒋与毛泽东之间的长期分歧清楚地表明:一俟抗日战争结束,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内战将是不可避免的。
  蒋介石与史迪威将军也发生了争吵。1944年7月,他越过史迪威将军请罗斯福总统派一位有影响力的人来中国,该人要享有总统的充分信任,蒋介石本人能够与他在所有的政治和军事问题上进行合作。蒋介石需要一个富有远见、有政治能力和想像力的人,因为他相信军事合作必须建立在其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
  直接联络的建议与罗斯福通过个人代表处理事务的爱好是相违背的。罗斯福5月份就曾经告诉华莱士,他相信美国的调停者能够"与其他人一起商量"并达成政治妥协,罗斯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这样做。罗斯福担心假如中国发生内战,俄国人可能会乘机夺取中国东北。
  8月10日,罗斯福总统通知蒋介石,他挑选了赫尔利少将担任这个工作。61岁的赫尔利将军是一个来自俄克拉何马白手起家的百万富翁、律师兼投资人。他自命不凡,自以为具有高超的谈判能力。事实上,战前,他曾经在与墨西哥的谈判中为辛克莱尔(Sinclair)石油公司争取到有利的结果。与赫尔利将军同行的是唐纳德·纳尔逊(DonaldNelson),此人是美国前战时生产局局长,被派往重庆协助中国政府计划和组织生产。
  赫尔利的挑选缘起于陆军部。起初,关于使命的目的,在他和陆军部或国家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与中国战区的其他许多美国军官形成反差,他们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知识致使他们在中国国内问题上选择支持某一方,赫尔利则把自己看成是只代表美国的利益和目标,他努力从这个立场而不是个人信念来行动。
  根据赫尔利将军给国务院的报告,白宫8月18日给他的指令如下:
  充任美国总统向蒋委员长派出的私人代表;
  促成蒋和史迪威将军之间的和谐关系,并协助史迪威将军对自己麾下的中国军队行使指挥权;
  完成一些与军事供应有关的其他任务;
  保持与大使高思的密切联系。
  一旦蒋介石同意接受赫尔利将军和唐纳德·纳尔逊担任罗斯福总统的发言人,罗斯福将向委员长施压,让史迪威将军指挥蒋介石麾下的全部中国军队。在马歇尔8月12日提议、8月23日发出的一个信息里,罗斯福催促蒋介石尽可能"根据军事状况的严峻性,根据慎重考虑、周密的安排尽早采取行动,以产生决定性的结果"。罗斯福总统明白在渴求的指挥岗位上安排一位美国军官的政治困难,但他确信赫尔利将军、史迪威将军和他们两人之间能充分理解这个政治难题。
  赫尔利将军在中国的旅途是1945年8月18日以罗斯福总统的私人代表开始的。他和唐纳德·纳尔逊经由莫斯科飞到重庆,在莫斯科,他们与俄国外交部长莫洛托夫交换了中国的情况。按照唐纳德·纳尔逊的解释,他在中国的主要事情是中国的经济事务,而赫尔利将军则是军事事务。因为同中国在战时的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要取得这种合作,美国政府必须支持委员长并促成中国的完全团结。
  唐纳德·纳尔逊问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莫洛托夫回答说,中国对加强与苏联关系的兴趣不大,中苏关系近年来恶化了。莫洛托夫接着说,时下中国人民的状况是,有人错误地将那些仅仅对自己的经济状况表示不满的人称为共产党。当他们的状况改善后会忘记这种政治倾向。莫洛托夫说,苏联政府不应该与"这些共产主义分子"牵扯在一起或因此受指责。实际上,假如美国帮助中国统一、改善他们的军事和经济状况,并为此选择最好的人,苏联将很高兴。莫洛托夫很清楚地表明,蒋介石在努力通过改变政策来改善中苏关系,苏联对中国政府的事情不感兴趣。
  正如后来赫尔利在报告中反复提到的,这个谈话对他的地位非常重要。他对中国内部纷争的处理表明他的这种信心:没有苏联的支持,中国共产党将会积极响应创建联合国民政府的倡议。他相信,假如苏联人支持蒋介石或至少旁观,中国共产党将会被劝说不奉行激进的革命路线。蒋介石会觉得安全并准备接受与中国共产党的有些具有实质意义的妥协。
  赫尔利将军于9月6日到达重庆,并在10月中与谢伟思进行了简短的谈话。赫尔利将军从未读过谢伟思的任何报告,又不愿意听取外交人员的意见。不久后,谢伟思前往华盛顿参加政策讨论并报告他在延安的情况。当他在华盛顿时,谢伟思向罗斯福的长期顾问霍普金斯建议,高思打算辞去驻中国大使之职。高思的决定是发泄他对赫尔利浮躁举止的不满和对蒋介石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妥协的沮丧情绪。谢伟思警告说,以他之见,用赫尔利取代高思将是灾难性的。
  其间,赫尔利满怀信心地返回重庆,作为一个乐观主义者并对史迪威将军持赞许态度--赫尔利与史迪威将军已经建立了某种有趣的和睦关系。赫尔利在9月7日与蒋介石会谈。接着赫尔利给罗斯福发报说,蒋介石正准备给予史迪威将军实际指挥三军的权力,并对他完全信任,但"我们还没有解决任何细小问题,这种问题无疑难以解决"。

“孤帆远影”免费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属于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