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外交、分歧与赫尔利(3)


  9月24日,蒋和宋交给赫尔利一封信,请他转交罗斯福总统。信中重申,尽管蒋介石接受美国司令负责他的军队的原则,但他不能接受史迪威将军担任这个职位。迫使他这样做将"招致不可避免的灾难"。赫尔利附加了自己的意见:史迪威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心问题。只有撤换史迪威才能弥补已经造成的损失。而且,在罗斯福总统任命新的美国最高司令之前,其他问题的解决也没有进展。
  最后在10月5日,罗斯福总统发电报给蒋介石:尽管他会找另外的人代替史迪威的总参谋长和主管租借法案的职位,但罗斯福总统想让史迪威留任云南和缅甸的前线指挥官,蒋介石坚持他的要求。10月18日,在一份语气冷淡和商业性的公报中,罗斯福告诉蒋介石,他马上召回史迪威。此后,中缅印战区将分为两个部分:丹尼尔·I.苏丹(DanielI.Sultan)少将指挥印度和缅甸,魏德迈指挥中国战区。魏德迈被任命为中国战区美军总司令,他也受权接受委员长任命的总参谋长职位。丹尼尔·I.苏丹少将担任印缅战区的总参谋长,并指挥在缅甸战斗的中国军队。丹尼尔·I.苏丹少将和魏德迈密切合作。
  史迪威班子里的有些人觉得选择魏德迈的部分原因是因为他能与英国人相处,而史迪威与英国人处得不好。新任命使得魏德迈的指挥关系要比史迪威努力运作的要简单得多。
  魏德迈满腹狐疑地前往中国。在华盛顿,他曾经是马歇尔手下的参谋人员,他曾经听说关于委员长的可怕事情。他也听过史迪威关于蒋介石不诚实和缺乏军事知识的观点。魏德迈觉得史迪威是中国的最高权威,所以他对去中国觉得吃惊和不愿意,他还发现史迪威已经离开中国。魏德迈本指望史迪威能作为一个美国同伴,给他简单的事实通报,但史迪威已经于10月21日离开了中国。魏德迈也预料到史迪威不但对自己因为政治理由而去职,而且被比自己年轻15~20岁的人所代替而愤怒。
  魏德迈将军在飞越驼峰后到达昆明,第十四航空队指挥官陈纳德将军在昆明会见了魏德迈将军。但陈纳德将军与史迪威没谈多长时间。结果,没有人告诉魏德迈将军前战区司令史迪威都做了什么处置或者他给遥远的军官都下达了什么指示。中国和美国差不多一样大,在重庆总部的魏德迈将军就好像以前在芝加哥一样,被赋予用落后的道路和有限的通讯设施来管理佛罗里达和新英格兰的职责。
  魏德迈将军在1944年10月31日就职,不同于史迪威,他经常依靠灵活性去调和而不是严格坚持要点。他的指令如下:
  1.关于他指挥下的美国军队,他的首要任务是完成从中国发动的空中攻势;
  2.他要继续协助中国空中和地面部队进行战斗、训练和后勤支持;
  3.他要控制租借法物资在中国的分配,总参谋部有优先权;
  4.他与中国军队的关系是建议和协助委员长完成抗击日本的军事战役;
  5.除非是为保卫美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而在必要时,否则不得使用美国物资压制内部争斗。
  对于战争期间大部分时间里像谢伟思这样在中国的人来说,史迪威的被召回标志着中美关系的又一次倒退。蒋介石已经利用史迪威不受欢迎的消息收回了让史迪威指挥军队的承诺;因为史迪威已经发布了消息,他仍然是蒋的下属。在泄露的与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秘密"谈话里,蒋威胁要在没有美国支援的情况下继续抗战。加上史迪威的脾气,实际上这里有许多关于他的抱怨,蒋坚持自己作为国家元首的特权,而赫尔利则支持蒋,也导致罗斯福决定召回史迪威。这个故事可能有巨大的重要性,因为这反映了南中国军事重要性的下降和华盛顿认识到中国在战后将不会是一个大国。
  很久以后,戴维斯得出结论:关于史迪威的指挥权之争是两种错觉的结果。一是美国对中国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这体现了一种内疚的因素,因为美国没有在日本侵略时跑来拯救中国。另一种是这样一种信念--美国以为能在很大程度上按照它的愿望来确定中国事件的进程。不过当时罗斯福总统对史迪威的召回所发生的指挥权的事情看做是"性格的问题"。它并不涉及战略、物资分配或者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很明显,个性是有冲突的,因为尽管史迪威了解中国,但他不是为战争中装病而高兴的人。因为他努力让蒋占领敌人的战场经历了种种挫折,这让他变得不耐烦了。
  另一方面,蒋介石从未容忍周围对其政治计划的任何反对,而且他也不会容忍一个敌意的外国人,尤其是此前一直是一个陆军上校的人。史迪威被召回后,委员长受到美国的强硬威胁就更少了。不过,他不得不时时想到美国人,因为这个变动使美国人有更大的自由决定将他的军队所需要的资源送到什么地方。而且,他的胜利也不像他以前所想像的那样,因为他已经失去了用美国人的钱将国民党军队重新改造成一支有效率的现代军队的机会。
  像与他一起共事的人那样,将史迪威说成是有洞察力的无私英雄和中国未来的救世主也是不正确的。实际上,与像陈纳德这样的美国人和像帮助戴笠建立秘密警察的迈尔斯(Miles)上将这样的海军军官相比,他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除了他建立一支强大的高效的美国式中国军队的想法外,史迪威对中国乏善可陈。他的改革集中在美国指导下培训一支中国军队,后来在越南进行了试验而结果证明是灾难性的。记者白修德(TheodoreWhite)在《追寻历史》一书中认为,史迪威是政治斗争中的无辜牺牲者,他太骄傲、太老套而无法改变。他是在中国的第一个美国人,坚持增进美国的利益,要求在政治上没有外国的国家元首。当史迪威提出这个要求时,他没有认识到什么东西对美国人有益,这样情况下进行的战争努力将对其他民族有害。不过美国与延安建立联系后,把战地司令史迪威召回似乎把美国放在了中国国内斗争国民党的一边。许多察觉到中国共产党力量增长的人觉得,假如美国反对中国共产党,就会发现自己陷入无尽的麻烦之中。

“孤帆远影”免费制作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资料收集于网上,版权属于原作者,请勿用于商业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