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法〕埃蒂安·巴利巴尔《马克思的哲学》(1993)

译后记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哲学”,这些说法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可能只是同一语义的不同表述而已,而其背后代表的巨大差别需要由专门的研究人员在哲学范畴来解读。埃蒂安·巴利巴尔就是这样的学者。从《马克思的哲学》这本小书中,我们看到这位巴黎第十大学的教授、路易·阿尔都塞的学生,在其哲学研究中,不再满足于在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集体思想中探索,而是选取了独特新颖的视角,把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作为其哲学家的个人的思想加以研究解析,使其分析更加鲜活生动。同时,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偏向于共时性归纳,即先行将其设定为成熟的、稳定的思想意识和最终的哲学结晶,如此固然可以全面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等一代共产主义哲学思想奠基人的理论成果,却部分掩盖了这一哲学思想建构过程的艰难,回避了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断否定、修正和丰富自我的曲折发展历程。沿着这两条非常个性化的研究思路,埃蒂安·巴利巴尔对马克思哲学中“实践”“商品”等一系列概念进行了深入的追踪与辨析,很多观点让人耳目一新,成为新时期对马克思思想遗产研究的丰富。从这个意义上,这本小书又是一部沉甸甸的理论著述。
  在翻译本书的过程中,面对深邃的哲学思想论述,我们常常感到困难重重。坦率地讲,这绝不是一本易读的书,首先是因为其內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从一开始就不是针对普通读者所写,即便是普通法国读者,若想轻松地理解该书恐怕也必须请专家重新对原书通俗改写;其次,作者在书中从始至终都在进行科学家式的阐述证明,丝丝入扣,一丝不苟,要求自己的读者不能有半点懈怠。翻译中的困难则表现在以下几点:原著的论证不但旁征博引,而且不少文章尚无中译本;原文的语言喜用长句,內容丰富,句式复杂,遥遥相对的指代也比比皆是,我们为了保持汉语通顺而又不掺杂过多的个人解读,歪曲原意,往往被迫像小学生般地仔细划分句子成分,重新整理作者的思路;偶尔保留的一些佶屈聱牙的汉语句子,实属无奈,希望读者原谅。此外,作者只是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解读马克思,很多观点都与我们熟悉的正统马克思主义不同,而且经常使用一些非常个性化的语言,希望读者在阅读中理解这一点,以便做出正确判断。为了保持一致性,我们没有把某些马克思著作的段落再根据法文重新翻译,而是使用了已经被中国读者普遍接受的汉译。最后,书中作者的一些明显纰漏,我们都一一注出。
  本书的翻译得到了专家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辑严肃认真的帮助,是他们的专业知识和高度责任心使我们消除了不少错误,得以使本书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
  对于译文中因理论和翻译水平问题而出现的疏漏和错误,我们真诚地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吉会
2007年2月8日





上一篇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