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尚教育的贝宁(1992.05.28)


   

  杨富国 

  地处西非的贝宁共和国是个崇尚教育的国家。尽管贝宁政府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仍然重视教育事业,并大胆探索教育改革,以使教育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早在法国殖民统治时期,贝宁曾被称为“非洲的拉丁区”。它是高等学府集中的地方,也是人才荟萃之地。
  在本世纪60年代初,法属非洲诸国相继取得独立,分散在这些国家的贝宁知识分子纷纷回国,进入政界和文化教育机关,使贝宁先于其他黑非洲国家实现了干部的民族化。贝宁还为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输送了不少人才。现任总统尼塞福尔·索格洛就曾长期在世界银行任职。“非洲拉丁区”享誉整个非洲大陆。
  贝宁独立后教育事业得到更加迅速的发展。历届政府都保持了重视教育的传统,每年对教育的拨款都在国家行政预算的1/4到1/3之间。到80年代末,贝宁已拥有各类学校3338所,全国每百人拥有大学生的比例居西非国家前列;教师占全国公职人员总数的40%。
  索格洛总统执政后,他一直把教育当作政府工作“优先中的优先”。尽管面临百废待兴的局面和重建国家的繁重任务,仍不失时机地于1990年10月召开了包括学生代表在内有4000人参加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去年3月索格洛就任总统后,他的政府即同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同制定了教育改革方案,进行教育改革:修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调整教育结构,重点发展初等教育和中等技术培训;明确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必须达到的标准,提高教学质量;轮训教师,提高师资水平;努力争取外援并在国内征集赞助,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和师生的生活条件。
  此外,妥善安置待业的大学和中专毕业生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索格洛总统向待业知识青年发出了“回到土地上去”的号召,鼓励大中学生毕业后回乡务农,政府还在农村开办了几个“示范农场”,组织他们进行使用小农具耕作的实验,然后在广大农民中推广,为振兴农业这一国民经济关键部门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