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可均
独立以后的二十多年来,马里政府和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马里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90%以上的人口从事农牧渔业生产,曾有“西非粮仓”之称。主要农产品有小米、高梁、玉米、稻谷等粮食作物和棉花、甘蔗、花生等经济作物。正常年景,全国可产粮一百二十万吨以上,棉花十多万吨。棉花是马里大宗出口商品之一。畜牧业是马里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年景,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活牲畜和畜产品是国家第二大出口商品。由于干旱和沙漠化等原因,农业发展受到影响,致使粮食不能自给,国家每年得花大量外汇进口粮食。畜牧业也遭受严重损失,牲畜存栏数大为下降。1985年与1982年相比,牛存栏数减少三百八十万头,羊减少二百九十万只。马里的灾民达二百万人左右,缺粮三十三万吨。
面对严重的困难,马里政府和人民并不气馁。政府以二百零二亿非洲法郎的外汇进口了二十三万吨粮食,并呼吁国际社会提供粮食援助;同时还允许商人在国家适当控制价格的条件下,进口粮食,保证人民的正常生活。广大灾民在政府帮助下也积极进行生产自救。为了同旱灾和沙漠化作斗争,马里政府制定了短期、中期和长期的协调一致的战略行动计划,大力修建水坝,建造和整修水库,改进灌溉系统;同时动员人民群众、民主组织和技术服务部门大力植树,反对烧荒。马里政府还制定了以“实现粮食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发展战略。经过努力,加上去年喜逢十年多来少有的充沛雨量,1985—1986年度粮食产量达一百四十万吨,是十年来最好的收成。近年来,棉花也获得丰收,出口创汇近二百七十五亿非洲法郎,占全国总出口额的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