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资料汇编·西藏:叛乱之后(1959-1965)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西藏第一批工人剪影(1963.05.19)

  (1963.05.19)

  几千个过去的农奴现在成了技术工人,他们正在为建设新西藏而

  积极工作着。

  西藏第一批工人剪影

  几千个过去的西藏农奴现在成了技术工人,为建设新西藏而积极工作着。这里介绍的只是其中的几个。

  在拉萨农具厂的铸造车间里,记者看见西藏第一个藏族女铸工彩松拉姆正在熟练地铸造农具。她兴奋地说:“我以前连木犁都没有做过,现在已成为制造新式步犁的女铸工了。”二十二岁的彩松拉姆以前是江孜一家农奴主的家奴,在十多年的苦难生活中,经常伴随着她的是沉重的劳动和“老爷”的皮鞭。翻身以后,一九六一年三月她来到了拉萨农具厂。厂的领导上决定由铸造车间主任、党支部委员戴鸿钦负责培养她外,还指定从南京第二机械厂调来的铸工沈霞斌当她的师傅。技术员、共青团支部书记夏振鲁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彩松拉姆学习技术。夏振鲁用模型、实物,仔细地给她讲解。

  去年七月,彩松拉姆开始学习制作八寸新式步犁上的主要配件——犁侧板。她拿着一大块模型,翻过来倒过去,比比量量,仔细琢磨,前后制作了七八次,总是不合规格,急得满头大汗。这时,戴鸿钦和沈霞斌鼓励她继续做下去,同车间的好几个汉族工人都来帮助她,又经过一番努力,她终于制出了第一个合乎规格的犁侧板。从此,她起得早,睡得晚,白天跟师傅学,晚上自己练,渐渐掌握了铸造技术,能铸造五六种不同型号的新式步犁配件,成了一级技术工人,被评为全厂的先进生产者,还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一个星期天,彩松拉姆学完了铸造课程,到厂外散步,看见附近的农民们正用他们厂制造的新式步犁耕地,比木犁耕得快、耕得好,她看到自己和厂里工人们的辛勤劳动正在加速新西藏的建设步伐,高兴极了,决心永远当一个优秀的农具工人。

  在拉萨的某一个建筑工地上,热闹非凡,汽车、马车、推土机来来往往,木工、铁工忙碌异常,其中一个矮小的工人,正在焊接又长又粗的铁管,电焊的火花耀眼夺目。他就是过去放牛的农奴、今天的电焊工洛桑。

  这位十八岁的电焊工说:“过去我曾在电影里看见过面戴罩子手拿铁棒的工人在很高的架子上工作,但是这个工人到底在干什么,当时我是不知道的,想不到今天我已学会了这一技术,也在为西藏人民建造高楼大厦了。”

  洛桑于一九六一年学习电焊技术。两年来在汉族师傅的耐心培养下,已经初步掌握了这门技术,在拉萨的一些建筑工程中都有他焊接的钢板、钢筋和钢管。去年经过技术考试,洛桑从徒工提升为一级工,并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

  开始,洛桑对电是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汉族师傅葛金成为了向他传授技术,突击学了一些藏语,但电焊方面的许多名词术语藏语里没有,只好用手比划着教。徒弟聚精会神地看着听着想着。就这样洛桑不仅学会了电焊技术,还在学习气焊技术。现在,师傅的藏语和徒弟的汉语都说得比以前熟练,师徒交谈起来比以前容易得多了。师徒俩都自豪地对记者说:我们要像电焊一样,发挥自己的光和热,献身给建设新西藏的伟大事业。

  在拉萨汽车修配厂的电工车间里,放着各种汽车上的电器器材,万能电器试验台正在检验一台台修理过的汽车发电机,二十五岁的一级电工约吉正在用耀眼的碳精棒焊汽车电瓶。她现在能够独立修理有七十多个线头的汽车线路总成,装拆、修配汽车发电机,可是四年前,她还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女农奴。

  约吉是昌都专区左贡县田妥区瓦多村人,祖祖辈辈都是农奴。她十八岁的时候,为了寻求生路,从领主的魔爪里逃了出来,沿途乞讨,经过三个多月的艰难跋涉,来到了她心目中的圣地拉萨寻找幸福,但是降临给她的仍然是灾难。直到一九五九年百万农奴翻身以后,党把她送到工厂里去学习电工,她才找到了幸福。

  约吉获得驾驭电的本领有过一段艰苦的过程。她初次看见电灯发光感到奇怪,后来听说电会烧死人,又感到害怕。一九五九年开始学电工的时候,汉族师傅对她说:“电是个好东西,你只要掌握住它,它就会为你做许多的事情。”她就决心学会驾驭电的本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没有文化,遇到了不少困难,每当遇到困难,她就这样鼓励自己:“学习的困难再大,也比过去挨冻受饿好千倍”。她经常蹲在电机旁学习拆装,追根求源,直到弄懂为止。由于她刻苦学习,进步很快,受到老师傅的夸奖。

  四年来,约吉出勤率高,生产好,年年都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季季都得到超产奖金。记者在她的家里,看见六七张奖状,这些奖状是约吉从一个农奴成长为一级优秀电工的真实记录。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