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考德威尔文学论文集》(1930年代)

作者生平简介

G·T·


  本简介附在英文版原书正文之前。作者署名G·T·


  本书为我们时代的重大作品之一,不易读懂,需要反复推敲和诠释。此后读者将发现不论读多少次总是开卷得益。这本书总会不断提供新的思想食粮。
  本书著者克里斯托弗·圣约翰·斯普里格于一九〇七年十月二十日生于帕特尼镇,就读于伊灵的本尼迪克廷学校。十六岁半裰学,为《约克郡观察家报》当了三年记者。然后重返伦敦,进入一家航空出版社,最初担任编辑,继而成为社长。他发明了一种无极变速装置,设计刊登在《汽车工程师》上,引起专家们的重视。他在二十七岁以前出版了五本关于航空学的教科书,七本侦探小说,还有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
  一九三五年五月,他以克里斯托弗·考德威尔为笔名出版了第一本严肃小说《我的手》。该书显示出他对心理学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但尚不能成功地将知识和生活联系起来。
  一九三四年底,他偶然得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品。次年夏天在康沃尔郡,他完全沉缅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著作之中。此后不久他回到伦敦撰写了《幻象与现实》一书的初稿。当年十二月他迁居到伦敦白杨树区,随后加入了该区共产党支部。他的白杨树区的同志多为码头工人,差不多都是激烈的无产者。开始时他们对这位举止文静、谈吐高雅、以著书为生的年轻人不免心存疑窦。但不久就被他们看作自己人,并履行他所应尽的一分责任。
  他入党几个月后曾一度赴巴黎,亲自了解了有关人民阵线的情况。他变得更加生气勃勃,热情洋溢。除了为维持生计而继续创作小说外,他重写了《幻象与现实》,并完成了一些随笔。那些散文随笔后来结集出版,名为《垂死文化的研究》。此外他还着手写作《物理学的危机》。他有条不紊地工作,在打字机上埋头写作一天之后,于下午五时点外出去支部活动,在露天集会上讲演,或在克雷斯布街市场的拐角处卖《工人日报》。
  当时,西班牙内战爆发。白杨树区支部积极投入了这场战斗,考德威尔是他们的精神领袖。11月他们筹集了买救护车的钱,并推举考德威尔驾驶该车穿越法国,将车交给西班牙政府。此后他参加了国际纵队,并于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二日在哈拉马作战时遇难。
  他曾从西班牙写信说:“我已经在我所在的支队指导新手使用机关枪,开始觉得自己是个老兵了。我还是这里的政治代表和墙报编委之一,此外还兼任其他政治工作。你们看,我的空余时间占得很满。”他还详细地打听白杨树区的情况。“在这里,”他接着写道:“我们工党小组在共产党政委的房间里开会,而这间屋子位于地方无政府主义者工会的办事处。我们很难想像在家乡的工党领导成员的思想状态。”
  他的一位战友报告了他的死讯。那是他最好的朋友之一,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中死去。“第一天,约翰所在的小分队在一个小山头上固守阵地,从各方面来说,形势都对他们很不利:首先是遭到炮击,其次有飞机轰炸,此外还有三挺敌人机枪扫射,随后大批摩尔人进攻小山。我方只剩下几个人,其中包括约翰。他用机关枪干得棒极了。最后连队指挥员不得已下令撤退。我后来遇到他们分队一个在撤退中负伤的人,他告诉我,他最后见到约翰时,约翰在掩护同志撤退,而摩尔人离他已不足三十码。以后一周里我在前线向每个人打听他的下落,但没有人再看见他。很显然他没能撤离那座小山。”
  除了小说和有关航空的教科书之外,考德威尔所有的著作都是在他死后出版的。《幻象与现实》在他前往西班牙时已经付梓。《论垂死的文化》于一九三八年问世,《诗歌集》与《物理学的危机》出版于一九三九年,《再论垂死的文化》于一九四九年出书。
  J.B.S.霍尔丹教授在评论《物理学的危机》时写道,“考德威尔对科学有话要说,而且这些话确实很重要,虽然他未能说透。我相信对于未来的数代哲学家来说,这本书将是思想的矿藏。”我们对《幻象与现实》可以说同样的话。该书标志着文学批评上的新探索,是以马克思主义对资产阶级心理学的批判为基础、对美学基本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并作出全面解答的第一次尝试,当然,这并不是说它完美无缺。相反,此时作者尚未完全从他所谴责的种种理论的影响中解放出来。如果他仍活着,他将头一个认识到这一问题。他的《再论》一书中关于意识的论文已情楚地表明了这点。在那篇文聿中他挥斥了“虚幻的资产阶级心理学范畴”,转向被公认是为马克思主义心理科学奠定了基础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
  考德威尔是一个天才,即使他在短暂的一生中未曾完成如此之多的工作,也是当之无愧的天才了。他从一个有天赋的思想家成为行动的巨人。他作为一个作家最多产的年代也是他在白杨树区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的时期,这绝非偶然。他的死是名符其实的悲剧,因为在这死亡之中他实现了生的极致。他生为共产党人,死亦共产党人。

(小闲 译)





上一篇 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