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少数派刊物《新旗》 -> 1946年第2期    相关链接:王凡西

解决通货膨胀的两条道路

作者:三男〔王凡西〕 来源:《新旗》1946年第2期


  李星按:本文虽短,却指出了四十年代后期的民国资产阶级很清楚,想拯救失衡的秩序,非有巨大外力不可。今天我们知道,中国的人口土地块头太大了,美苏对峙又刚刚开始,牵制了美国的大部分精力,民国资产者的自救之路,还是失败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有两个国家的通货膨胀曾经有名于世的:德国与俄国。那时候,登峰造极的时候,据说在德国,一餐极平常的饭得化二十五万马克,在俄国,鞋底上打一只钉子得三十万卢布。数字上的豪华较之目前的中国还要阔气得多。
  后来他们如何解决的呢?
  在德国全靠美国贷出了大批金洋以此稳定了金马克的价值,但同时也镇压了德国的社会主义革命。
  在俄国呢?因为没有一个国家肯借钱给革命政府,同时革命政府也不肯接受以革命作换的外国的政府,在各国的武力围攻之下,它完全靠了自己的力量。事实上根本废弃了货币,将国家的全部经济生活建筑在军事共产主义的基础上,彻底实行了「不劳动不得食」的办法,将分配赤裸裸地还原到各人对生产所供献的劳动,以此克服了通货膨胀,并渡过了一切难关,直至一九二二年才在新的基础上恢复起稳定的卢布制来。
  中国将如何克服其愈益深刻的经济危机,特别是它的通货膨胀,也不外乎上述二法。
  现在许多人想走德国的路;不过在我们觉得,生产力远不如德国的中国,如果全靠金洋来解决了币制,我们是绝对不会有德国当时的独立性的。德国道路行在中国便是加深经济殖民地的道路。
  俄国道路如何呢?当然有利得多;不过一个革命的经济办法,绝不能由不革命的或半革命的政治机构来实行的。所以,经济问题首先是政治问题。



感谢 雪球 录入及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