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阶级斗争文献 -> 托派少数派刊物《新旗》 -> 1946年第10期

大战后的苏联

作者:唐盛 来源:《新旗》1946年第10期


  李星按:本文介绍了二战结束后初期的苏联状况。值得点出的,是:
  1.作者把“建设社会主义”与“建成社会主义”混为一谈了。这并非抠字眼,而是对何为“社会主义”,作者起码在写本文时,含糊不清。但我也不展开了……
  2.战争后期苏军摧毁了纳粹在东欧的统治,作者指出苏军并未帮助当地工人阶级建立工人国家,但他没有说明的是,苏军也还是限制、动摇了资产阶级的财产关系,而尤其是把当地的资产阶级国家元素,“监管”起来,为数年后东欧全面摧毁资产阶级秩序,打下基础。本文中,作者用平铺直叙的写法,事实上引导读者得出结论:“苏军是不可能去摧毁资产阶级的”。但早在苏芬战争时期,苏方已经这样做过了,托洛茨基在相关文章里专门指出,苏联国家受制于自身作为工人革命的产物,是有可能在对外行动中,被迫限制、摧毁资产阶级秩序的。这不是掉书袋,而说明了作者对苏联本身的认识,也是含糊不清的。而所谓“对苏联的认识”,本质是理解何为苏俄革命。
  当然这个也不必长篇大论了。
  3.作者指出战时的苏联官方对经济放松了计划性,对军官团进行政治“赎买”,又指出战后苏方重新在政治上约束军官团,对战时的俄罗斯爱国主义文宣进行纠正,同时又制约经历战争而富有韧性的大众,避免他们直接反抗当局。这些当然都是历史事实,尤其是战后苏方修正战时爱国宣传的措施,在今天少有人知。
  4.作者认为苏方建立势力范围,纯属军事活动,看不到这样的势力范围,客观上也可能引出对资本主义秩序的打击。事实上,解放战争最早于东北胜利,原因之一就是苏方出于“势力范围”的考虑,整体来说,在政治和经济上默许、支持了八路军在东北的活动。


  在历史提出的各种问题中,关于苏联的问题可说是意见最分歧的了。关于其他问题,自然也有分歧的意见,甚至有更多分歧的意见,但这些意见分歧,是直接间接与关于苏联问题的意见分歧有关系的。最后分析起来,革命阵营中,对于苏联的认识不同往往决定了对于其他问题的认识不同。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注视苏联底发展,时时刻刻检查我们对于苏联的认识。经过了此次大战,如此重大的事变,以后,苏联究竟变成怎么样了呢?这是每个人必然要问的。

我们对于苏联的认识


  我们一向怎样认识苏联呢?
  苏联并非社会主义的国家,它未曾建设好社会主义,以一国之力它而且不能建设好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乃是全世界各国底共同工作,至少若干重要的先进国家底共同工作。一个国家,无论领土如何广大,人口如何众多,资源如何丰富,是不能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即使有了无产阶级专政,即使银行,工厂,矿山,铁路及其他交通工具,土地,以及对外贸易权,都收归国家所有,这个国家仍是不能单独建设社会主义的。因为以上那些不过是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政治和法律前提罢了,若是缺少经济的前提,若是没有有计划的国际分工(至少若干先进国家间的有计划的分工)把社会劳动力提高到现在资本主义达到的水准以上,社会主义是谈不到的。政治和法律前提,一个国家革命成功是可以获得的,但经济前提则非至少若干先进国家革命成功不能获得。
  以上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见解,乃是苏联创造者列宁和托洛次基二人底共同见解,而且是其他领袖(连史大林在内)底共同见解。一九二四年春天,史大林讲演「列宁主义问题」时,还是这么说的。「列宁主义问题」初版明白写着:非各先进国无产阶级共同努力不能建设社会主义。可是,同年秋天,史大林改变意见了,他提出了新的理论,即「一国社会主义论」,认为在苏联,连建设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经济前提也是足够的。从此以后,关于苏联底根本路线,就形成了两个主要营垒。
  一方面,从「一国社会主义论」出发,认为苏联关起门来可以建设社会主义了,所以放弃了世界革命,将苏联国家利益置于一切之上,结果不仅社会主义建设不成功,连苏联国家,连十月革命遗产,也陷于危险了。
  他方面,从「世界革命论」出发,认为十月革命不过是世界革命底发端,俄国无产阶级既然夺得了政权,就应当以国家力量发动和促进其他国家底革命,不仅社会主义能够由此建设起来,而且苏联国家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维持存在。
  我们是属于后一种主张。

战后苏联地位比前强固了么?


  现在苏联执政的人,是属于前一种主张。他们在战前就宣布:苏联一国「社会主义」已经建设成功了,已经开始踏进「共产主义」阶段了。战后,苏联得到了胜利,扩大了领土和势力范围,抬高了国际地位,执政的人及其随从者更加要夸耀其成功了。看哪,无需世界革命,苏联仍能愈来愈加强大了。
  苏联果真比前强大了么?国际地位底抬高,领土和势力范围底扩大,不是表面现象的么?事实上,苏联不是比前更加削弱,更陷于危险了么?我们提出这个问题。
  我们试分外内两方面来说明。
  从外的方面说,苏联现在已陷于帝国主义底完全包围中了。以前国境周围固然也是帝国主义势力,但那是五六国帝国主义底势力,它们中间利害冲突非常厉害,不能团结一致来进攻苏联,苏联反而可以利用它们中间的矛盾,以维持自己存在,而且相当扩充自己力量,但现在则包围苏联的,是美国一国帝国主义了,英国帝国主义做美国帝国主义底助手,但完全听命于美国。
  大战后期,即德国失败形势已定时候起,美国帝国主义政策便以对苏为中心了,一方面从外面建立基地,包围苏联,一方面设法破坏苏联社会基础。战后一年多,所有重大的国际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美苏斗争有关的,而此斗争又都与美国包围苏联有关。
  超空堡垒出现之后,北极海已经不是安全防线了。海对边是格棱兰,加拿大,阿拉斯加。格棱兰已从丹麦之手转入美国之手了,美国在那里设了军事基地;加拿大与美国联防,那里的军事基地可供美国使用;阿拉斯加是美国自己的领土,美国在那里的军事建设更加不遗余力。
  在西欧,德意二国,英美都驻有重兵。在南欧,希腊问题,特里斯特港问题,红军占领诸国政制问题,闹的是甚么呢,倘若不是为了包围苏联。
  在西亚,伊朗问题,全体阿拉伯国家问题,鞑靼海峡问题,也是英美为了包围苏联需要而激起来的。在东亚,则美国已经管制了日本,南朝鲜,华北,中国诸海港,更不必说太平洋所有战略基地了。
  过去苏联各方面边境所遇到的是不同的敌人,现在则处处遇到美英联军及其附庸军队了。过去二十八年来帝国主义者所念念不忘的大包围,终于在此次苏联战胜之后实现出来了。过去苏联还可以在外交上耍手段,联合这几国帝国主义反对那几国帝国主义,或联合那几国帝国主义反对这几国帝国主义,可是从此以后不能再耍外交手段了,再没有他来的帝国主义可以联合了。从这一点说来,可见帝国主义进攻苏联的危险现在是比以前各时代都更重大的。
  从内的方面说,战争也加强了经济上那些「亲资本主义的」因素,即加强了那些因素,它们是敌视苏联那种从十月革命继承下来的经济基础的。
  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倾向尤其表现在农业方面。在沦陷区,拽引机及其他农业机械被德国人抢去了,土地被德国人分了,经济组织混乱了,以致集体化底物质的和精神的基础受了损害,至今解放了以后,仍旧流行着个人耕种方式。富农分子抬起头来。其他未曾沦陷的区域,则为了必需品底缺少,黑市底猖獗,投机底普遍,已经造成了条件,使集体农场内部产生一个新的剥削阶层。好多农民居然能够积蓄了几十万以至几百万卢布。富农底「独立」精神跟着财产增加而增加。许多集体农场不肯生产国家指定的数额,甚至不肯将生产品交付给国家,这就是开始脱离苏维埃经济而独立。
  在战中,国家无法奈何这种独立精神,只好让步,甚至修改法律以取悦于富农。例如一九四五年五月,政府颁布一个命令修改遗产法。马克思说过:「遗产乃是生产机关私有制社会底经济组织之法律的反映。」所以苏维埃政府成立初年就命令废除遗产。一九一八年五月一日的命令宣布废除遗产,但为了救济残废者和未成年者底生活,暂时允许一万金罗布以下的财产可以遗留给死者直系的亲属,即死者底未成年的儿女或孙儿女或曾孙儿女,以及未亡的配偶和残废的家庭成员。仅仅上举的人有资格接受遗产。超过一万金罗布以上的财产则属于国家所有。采取新经济政策以后,以上的暂时手段遂变为长久的法律了。(一九二二年五月二十二日命令。)官僚当政以后,一九二六年三月一日,有命令取消一万金罗布之限制,但仍以遗留给上述直系亲属为限。到了此次,一九四五年三月十四日,则废除「未成年」之限制了,凡直系亲属都能接受遗产,若无直系亲属,死者底兄弟姊妹亦能接受遗产。此外,死者又能预立遗嘱,于无亲属时,将其遗产遗赠于「任何人」,即不仅远亲,凡不相干的人都能接受遗产了。这已经同资本主义国家遗产法一样了。遗产底合法化自然要加强资本主义倾向。
  不仅农业如此,工业亦然。在战争期中,工业没有一个预先定好的计划。在重工业方面,结果是那些国家托辣斯愈来愈加独立,愈来愈加倾向于不征询中央机关而私自订立契约。在轻工业方面,则是愈来愈减少集中化,地方当局指挥轻工业生产当地需要的消费品。在银行方面,为了「强迫储蓄政策」(减少通货膨胀),也就愈来愈加独立了。银行倾向于实行「自己的政策」,即依照自己一家营业底亏盈来规定利率,而非同以前那样全国利率一律了。如此下去必然在投资政策上发生差等,更进一步去瓦解苏维埃经济。
  经济上亲资本主义倾向加强,政治上反动倾向自然跟着抬头了。战争初起时,史大林已不得不对军官们让步。政治委员废除了,指挥统一了,军官权利扩大了(就地枪毙逃兵之权在内)。以后,军队中愈来愈不平等。军官和士兵食宿分开,饷额之差异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战争中,教堂重开了,而且受政府保护了。流亡国外的白党取得苏维埃公民资格了。沙文主义宣传代替社会主义宣传了,俄国历史上的皇帝和将军,过去被斥为民众刽子手的,现在被尊奉为英雄了。至于第三国际解散,「国际歌」为「苏联国歌」所代替,以及最近「红军」改称「苏军」,更不必说。
  苏联国内这种亲资本主义的倾向,自然是能够与国外包围的帝国主义相呼应的。帝国主义者也热烈希望苏联国内这种倾向能迅速长成,根本破坏十月革命造下的经济基础。
  从国内外两方面看来,现在我们明白,苏联表面上虽然抬高国际地位,虽然扩大领土和势力范围,但比战前更加削弱,更加陷于危险境地,更加需要保卫了。

史大林怎样保卫苏联?


  史大林领导的官僚层也已看出了苏联内外的危险,但其应付的方法是没有根本效力的。
  他们应付外来的危险,自然不用苏联初期的世界革命政策了,也不用后期的联合这些帝国主义国家反对那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政策了;他们用的是一种新政策:设立外围地带。这就是说,在苏联边境和美英帝国主义根据地中间各方面设立一个地带,由红军占领着。苏联底外交政策首先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的。在德黑兰会议上,史大林提出这个要求,想以「和平的」方法得到它,即想取得他的帝国主义「盟友」底同意。罗斯福和邱吉尔明知战争结果,红军将受更大的损伤,苏联将渐渐削弱,那时将更容易对付,于是就同意史大林底要求,允许给他很广阔的「势力范围」:波兰,德国东部,多瑙河诸国,希腊以外的巴尔干诸国,满洲,以及内蒙。
  红军起初开入这些外围地带时,革命运动起来迎接它:工人占领工厂,成立工厂委员会,农民占领土地,但是苏维埃官僚害怕革命,正不减于帝国主义者。官僚们不仅不支持群众底革命行动,反而帮助当地的资本家去恢复法律和秩序,或用武力(如在波兰),或用欺骗(如在捷克)。此外,官僚们又把这些地带底物资搬运到苏联去,使受了战祸的民众更加陷于困乏。于是当初欢迎红军来的人,都失望了。
  红军并非来解放这些国家,并非来发动革命,来建立新的苏维埃政权,不过是从纯粹军事的意义来建立外围地带罢了。但这个政策是无用而又有罪的。它是无用的,因为在航空发达,原子弹出现的时代,外围地带是不能保卫苏联的。靠外围地带来抵御原子弹,正如靠大刀来抵御坦克一般。它是有罪的,因为它使世界无产阶级和殖民地民众对于苏联感觉失望,把苏联看做同帝国主义国家一般。如此说来,它不仅不能减轻外来的危险,反而增加外来的危险了。
  官僚们应付国内的危险,便是用新的五年计划(第四次)来阻止亲资本主义的独立倾向,又用新的「肃清」来制裁这个倾向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表现。
  大家知道,第三次五年计划未曾完成,德苏战争就爆发了,而第四次五年计划至今年春天才提出来,这中间是断了好多年的。上面已经说过,计划断绝期间,独立倾向如何在产业,工业,金融诸方面渐渐加强,将陷苏维埃经济于瓦解了的。现在新的五年计划实行了。可是我们检查一下,也可以看出苏联经济经过此次战争是如何削弱了的。下面是上次计划和此次计划所定五种重要生产之比较:

 一九四〇年实际生产一九四二年预定生产 一九五〇年预定生产
生铁一五、〇二二、〇 一九、五
一八、三二八、〇 二五、四
炼钢一五、〇二一、〇 一七、八
一六六、〇二四五、〇 二五〇、〇
三一、〇四八、〇 三五、四
单位:百万吨  

  上表中,一九四〇年实际生产数字是根据官方统计的;一九四二年为第三次五年计划最后一年,因战争未实行,数字是计划初订时预定的;一九五〇年则为第四次五年计划最后一年,数字则是现在预定的。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即使五年以后完全依照计划实行了,除煤炭之外其余四种的生产,与战争前实际生产相较,增加得很有限。五年之后拼命增产结果,也不过赶上战前水平罢了。于此可见,现在,今年,苏维埃经济是如何远落于战前水平下面了。但五年计划之恢复至少能阻止经济上亲资本主义的独立倾向么?我们还不敢说。
  政治上的制裁则已轰动世界了。首先,以史大林为中心的官僚机构更加强大起来,表现「左倾」,即打击少壮派军官及爱国主义思想。上面已经说过,战争初起,史大林对于军官的种种让步了。战争中,对于军的统制,似乎大大松懈。可是战后,党又恢复其对于军的优越地位了。新改组的苏维埃政府中,没有一个少壮派军官,仅有的两个军官,伏洛希洛夫和布登尼都是革命和内战时期留下的老头子,至于那些「战争英雄」,则都被派往外省去,不使之影响政治生活了。进攻柏林的总司令朱可夫元帅被免职,派去奥德萨当小军区底司令。空军司令诺维可夫元帅也被免职了。
  这个制裁反映到思想上来的,就是爱国主义宣传突然停止,而恢复了史大林式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宣传。许多报纸杂志被勒令停刊,为了过分歌颂帝制时代的史迹和英雄。党中央委员会通过特别的议决案,「斥责这种恶倾向。」艺术方面,歌舞,音乐,戏剧,绘画,电影,建筑,也受了斥责。摄好的电影,「可怕的伊凡」,被禁止放映了。跟着斥责来的是「肃清」。若干政府机关,以及若干生产部门,都有负责人员被免职,逮捕或处刑。现在还在进行中,不知将来到甚么地步为止。
  但「肃清」运动,不仅是对付右派,那些亲资本主义的分子,而且是对付左派,对付那开始觉醒的群众。史大林每次加强其压迫机构时总是左右同时打击的。
  关于苏联群众开始觉醒的消息,自然难得透露出来,但我们从检查过的消息也可看出端倪。例如有两件未被检查掉的琐事是很富于意义的。
  一是某次加里宁到一个群众会场演说,有个女人站起来问他道:「我们赤脚走路,或穿麻绳编的鞋子,你为甚么有那么光亮的皮鞋穿?」
  一是雅洛斯拉夫汽车厂开全厂大会选举工厂委员会主席时,旧主席落选了,虽然有官僚工会替他撑腰。新选的主席立即被官僚工会免职,而且受了极严厉的批评。但重选时,工人还是选举他,不选举工会提出的旧主席。
  群众觉醒是不足为怪的。战时,有几百万苏维埃公民第一次来到西欧,看见了资本主义世界。他们发现别国人民生活得比他们更好些,别国劳动生产力比苏联更高些,于是明白落后的俄国是不能单独建立社会主义的,必须得到诸先进国家底援助。苏联领导者必须扩大世界革命于其他的国家,「一国社会主义论」则是封闭世界革命道路的。同时,又有几百万人在国内忍受种种痛苦和牺牲,现在战争停止了,苏联胜利了,他们以为从此可以改善自己的命运,享受胜利底果实。对这两部分人,史大林只有给与失望。他们将为失望而起来斗争。



感谢 雪球 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