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福斯特 -> 钢铁大罢工及其教训(1920)

译序



  好莱坞电影里常拍上世纪的美国,移民坐船经过自由女神像,在新大陆登岸,惊异于它的丰饶与慷慨。混合古典与暴发户的美学像一座舞池,配上托盘子的侍者、熟悉却叫不出名字的圆舞曲。令人向往的“摩登生活”也许大部分是后人的艺术想象。但1919—1920年钢铁城镇“内战”的精彩程度,远非这些场面所能比拟。那是一场久远的“产业战争”[1],全国二十个州五十座城的三十六万工人与托拉斯开战,在各地发起了总罢工。
  钢铁镇是托拉斯的领地,钢筋和厂房锅炉错落交织,搭成了镇子。钢铁托拉斯是一切的主宰,它有自己的法律和私兵,统治着全国的钢铁厂和工人小镇。报纸靠它养活,官员受它雇佣,生活是难以忍受的残暴和卑劣。美国工人的忍耐仿佛是无限的,能够忍受折磨的工作和惊人粗暴的对待,但是工人阶级决心改变,不管匪帮的挑衅与谋杀、无理的审判和罚款、“文明社会”的敌意,他们克服了敌人设下的重重障碍,团结起了五湖四海的阶级战友,让工会顶着托拉斯的狂怒,在荒芜的钢铁业疯狂地生长。
  此书的内容丰富又生动,讲述了工会组织者们如何挑战钢铁托拉斯,甚至像“西部故事”那样,单枪匹马扒火车,混入遍地枪手的小镇,让工会敲锣打鼓地开张。不论是钢铁工人的悲惨处境、托拉斯的为非作歹,还是工人斗争时的英勇与牺牲,都极为戏剧性。原本工会一蹶不振,工人任人宰割,但1917—1920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浪潮推动了工人运动。一群工人组织者大展拳脚,开始组织起钢铁业。雇主执意不让步,工人以罢工回应。工会上层本想妥协,也一直对“搞组织”有所保留,但在工人昂扬斗志的压力下,工会基层全身心投入了战斗,各地发生了艰苦的斗争。罢工受到不择手段的镇压,最后宣告阶段性的挫折。不论如何,工人阶级还是打了一场漂亮仗。
  本书的文风明快,描写的场景有如扑面而来的活画,不带主流左翼写作常见的思想贫乏却故作深沉的毛病。因为作者福斯特亲身经历过斗争,本人就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人组织者。但读到结论章,就能看出他对工会与革命的发展概念有多粗糙:工会提改良只是要骗过敌人,它其实是革命的。这一段的逻辑生硬,内容完全是拼凑的,说明福斯特本人的思路糊涂,可以说是狗尾续貂。这一半是由美国工人运动的特点造成的:十月革命都过去两三年了,美国工人虽受到鼓舞,但在政治上的成长还需要时间。另一半是由于福斯特在耍滑头。后来他在自传中坦白(也许只是为自己建立一个“永远正确”的第一书记形象),自己当初的真实想法可不是这样,为工会的妥协性辩解只是出于“战术原因”,在资产阶级国家举办的罢工听证会上,他也只是“口降心不降”。可是,本书相关内容写得模棱两可,又是怎么回事呢?哎呀,太激进不好的嘛,要吓跑人的嘛。
  书中还能感受到,福斯特时不时捧一脚某个大人物,比如工会干部、学者、总统,包括请对方给自己写前言,估计是他企图多拉几个“同情者”的关系。这是不诚实的。阶级斗争不允许玩弄立场——那是统治者的专属领地,因为这只能是玩弄被统治者的手段。他想一边缓和统治者的敌意,另一边拐弯抹角地替被统治者说话,虽然许多时候他没忍住,还是忿忿不平,酸上两句,遗憾自己的谋略未成。这种“骑墙主义”骗不过统治者,因为在阶级利益受损害时,统治者永远是最自觉的;它也无法鼓舞被统治者,因为后者咽不下藏毒的酒。文中可见,福斯特一再对“文明人”疾呼:帮帮工人吧,托拉斯可太坏了,咱美国多进步啊,你们得带个头……作为工人组织者(也许福斯特是最出色的,两场辉煌的全国性运动——肉类加工业和钢铁业——都是他带头的。自传中讲了不少趣闻,我很欣赏他敢想敢做的品质。)怎么说也反映了工人斗争的愿望,当众出丑实在不雅。即使客观上在作品里无法直接点明,也不应该给“反垄断巨头统一战线”的糊涂思想站台。在其它地方,远比福斯特所处时代更严格的出版审查下,曾出现过不少经典作品,很容易读出来,它们都在不屈地反抗,自内心深处发出呼吁,而很少有人一味“卖惨”。这一立场总会遇到问题:后来资本主义要给自己续命,真的打击垄断巨头了,这时革命者该支持谁呢?
  对于工会组织者的付出和成就,是应该浓墨重彩写下来的,但他老是捧龚帕斯和菲茨帕特里克。憋了几十年后,劳联—产联跟左派的关系崩掉以后,福斯特才有机会骂个痛快。仿佛他畏忌资产阶级的大人物,也顾虑工会中手握大权的干部,因为工会也是阶级社会的缩影,它的日常运作也是从资本主义中自然而然生出的。工会上层阻挠斗争,向统治者示好,等级森严的上下级关系等等,都是工会的常态,这是社会分工所导致的。斗争推动了工会的激进化,但不足以打破组织者、领导者与工人的分工。
  社会分工的逻辑是,工人是“工作对象”,必须由一个更进步的领导集团来提供领导。“左派”的这种偏见尤为根深蒂固:“我们革命家”深入工人中间扩大影响力,壮大自己队伍。这听起来怎么跟资本的创业史那么像呢。因为这一逻辑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要是问“怎么把组织搞大”,多数人不假思索就这么想,这样做,这是阶级社会对人的日常思考方式的训练成果。为了找到出路,我们必须让思考自觉(辩证)些,难道能用资本主义日常再生产自身的方式,走出同一个资本主义吗?“先锋队领导”虽然有曾经历史胜利的权威,但它经过了系统性的歪曲,以及日常生活和偏见的“覆盖”,早已面目全非。应当考虑的是工人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直到它能够惊人一跃,而不是关注什么工人组织人数的简单累积。多数工人落后,满脑子偏见,这才是常态。他们认识自己的利益没那么清楚,只有行动起来去争取它,才能学着去认识(往往是很深刻的)到自己想要改变,而且能够改变。福斯特见识过工人的力量,但不懂如何释放它的潜力。
  本书的视角也很“干部”,福斯特没有尝试摸索工人的想法,表达工人的情感和觉醒过程。工人是如何从“反抗乃毫无意义”的绝望中走出,脱胎换骨乃至“浴火重生”的呢?虽然我们能从情感上理解,美国钢铁工人在长期的失败中消沉了,但在内心渴望解放。被统治者在日常中的麻木,在斗争中必将转变为同样的坚忍,这是很辩证的。在钢铁大罢工中,工人组织者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钢铁工人的革命潜力。但书中只写组织者做工作时,群众如何热烈响应,一切按计划进行,只是工会上层不配合。群众行动的首创精神去哪里了?仿佛他们只是跟从牧人的羊群,只因“工会”有神奇的号召力。然而,工会能一呼百应,是因为它满足了工人压抑已久的愿望:跟托拉斯干到底。工会的种种战术,尤其是团结工人的办法,之所以成功,离不开无数工人的行动和智慧。应当强调这点。
  也许福斯特对自己是怎么成功的,根本是稀里糊涂。书里说,组织该怎么搞?只要给人给钱。几十年后,福斯特更是痛骂劳联的“保守派”当年不肯配合,不然运动早就成了。他是没搞懂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打个比方:二月革命时,你为克伦斯基犹豫不决而生气,这只能说明你有问题——你不拿克伦斯基当敌人,还指望他推动工人革命……。
  再来看工人组织者的策略,在各个州的战场上,在组织工会的过程中,组织者们各显神通与托拉斯过招。读到工人扬眉吐气,真是一件快事。这说明,不管反抗是多么绝望,只要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就必定能打开一条出路。在钢铁工人的小镇上,托拉斯比帝王更强大,有自己的秩序和暴力,只是有个弱点:少了工人就没法干活。工人最大的武器便是自己在生产关系上的地位,他们能发起总罢工,也能掌握整个社会生产。推动工人斗争,就是要让工人在斗争中愈发团结和觉悟,意识到不能再照老样子过下去了,既然托拉斯的工厂少不了我们,为什么不能让产出的钢和工厂都为我们所用呢?
  工会在和平时期的确争取了不少改良,但在“革命危机”时还守着老一套,不愿意根据工人的觉悟程度,制定相应的斗争策略。“飞行中队”鼓动员在各州组织工会时,打的都是漂亮仗,接连逼托拉斯就范,但他们的背后是基层的革命倾向,是工人们的支持。别忘了,工会自始至终都没有全力支持工人,一直想找机会妥协,甚至对罢工釜底抽薪。这既是因为工会本身的局限,也因为工人组织者们习惯了日常斗争,无法在火热战斗中及时转变策略,将运动尽可能地推得更远。书中过分强调工人的“纪律”和“自我牺牲”。工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为何要相信工会的领导呢?应该转向什么策略,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要找到它必须明确一个目标:工人阶级的利益。
  书中有一处十分典型,组织者每来到一处工会垮掉的镇子,当地的老工会成员都说,“这里都是工贼”、“你们来也是白费功夫”……可组织者们一笑了之,谈笑间就把队伍拉起来了,工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这肯定不是在编故事,而是当时运动的普遍现象。但这是如何办到的,只是“新来的”更有本事吗?这有一定的道理,当年美国的工人生活充满挑战,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活动家。钢铁大罢工期间,工会的全国大会大开特开,代表们都身无分文从全国各地扒火车赶来(上述内容可见福斯特的《工人生活片段》,这本书内容精彩,尤其是译文的水平极高,我跟它的译者差了十年八年的功力都不止)。理解了当年的美式工人生活,才能想象组织者为何能单枪匹马挑战钢铁镇,把它翻个底朝天。说实话,电影都不敢这么拍,可阶级斗争离我们太远,现代人最多只能拍个陈乏的西部故事。但最重要的是,世界革命浪潮深远影响了一整代的工人运动,鼓舞了北美工人向资本发起反攻。人们心中最大胆的梦想,属于被压迫者的梦想,在此刻躁动不安。
  经过了艰苦的三个半月,钢铁大罢工结束了。罢工没能击败托拉斯,原因有很多:工人还不够团结、镇压实在毒辣、工会从中作梗、人手与资金匮乏……虽然罢工失败,只要工人阶级凭自己的力量去战斗,必然会发觉,自己绝不是束手无策的。在几个月的战斗中,工人们成长了,认识到自身的利益所在,以及如何去争取它,这就算是一场成功。在罢工的进程中,工人阶级不断克服偏见走到一起,把托拉斯的招式逐一瓦解,由坚实的工会基层发起抵抗,靠工人互助度过了眼前困难。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是这样!运动没能一次冲垮托拉斯,它需要积蓄力量,而在罢工结束后,工会还是在钢铁业扎下了根,重要的是,运动保住了火种:工人重拾了对自身力量和组织的信心。
  美国工人的斗争对国内读者还是很陌生的,翻译本书正是为了引入工人运动的经验、唤起不为人知的阶级记忆。我本人非常喜欢这本书,尤其是组织者在镇上和托拉斯斗智斗勇,打得有来有回的故事,但还缺点味道,因为它没有让钢铁工人自己开口,讲述他们如何摆脱麻木与无力,决心抗争这个悲惨生活的一切。“出头是没用的,管好自己就行了”、“不听话又能怎么样呢”、“大家都是这样的,吃苦吧”,这种话在我们身边比比皆是,但在叹息之下,必然压抑着对改变的渴望。当年,美国工人的处境比我们糟得多,而他们在万般不利下,证明了工人阶级的冲天力量。
  我在工作之余完成了本书的翻译,但要说心境上有什么变化,也许是更渴望个人成功与物质享受了。也许我在慢慢接受与现实和解,和周围人一样,把麻木与消沉掩饰为“成长”,为了掩饰自己的失败,还发明出一套套“人生箴言”。我常常想着这样的生活是虚假的、无意义的,每天如梦游一般,而总有另一个地方存在着“真实”。也许这时需要耐心。也许吧,也没别的法子了。我感觉,要摆脱逃避与安逸的双重诱惑,非要做些什么不可。虽然我对生活的态度、对前途的设想变得很快,但我始终相信必须找到一条工人运动的出路,靠它的指引走出贫乏卑劣的生活。
  最后,非常感谢W.J君与L.X君的校对,为中译文把了关。感谢花屋小二郎编写的注释。译文经过了反复重读与修订,至少令我自己十分满意,才能拿给读者。

2022年1月1日
修改于2023年1月14日





[1]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主流舆论把大规模劳资冲突称为“产业战争”——校对者注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