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马克思主义文库 -> 参考图书·左翼文化 -> 马克思与人性——破除一个迷思(1983)
第一章 术语定义
通常来说,人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谈论“人性”。在第一种方法中,人们用这个术语来指称一个恒定不变的存在,指称人类几近普遍存在的各种特性。这些特性可以说是自然规律之一,而非历史多样性的一部分。有关人性排除了社会主义、人类持久和谐、直接民主等发生的可能性的主张通常涉及这种用法。但是,在第二种用法中,同一个术语可以表示一个变化不定的存在,正如当有人说“人性在不同的时间或地点,或因不同环境的影响而有所不同”时那样。此处提到的就是一个在历史上不断变化、在社会文化上明确具体的存在。
我不确定这些用法是否实际上包含“人性”一词的两个截然不同的含义。我们或许可以将其理解为表示广义上的“人类的性格”,承认人们可以把这种性格称作一个恒定不变的存在,或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存在,或者实际上是一个既有变化也有不变特征的复合体,等等。人们经常用于表达的一个密切相关的惯用语,即“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就类似于这种广义的含义。
但是,或许因为人们对不变性的反复断言促进了其与人性之间的联系,我认为,“人性”一词也暗示了不变性,这是其本身含义的一部分。比如说,一个人可以否认对上帝的信仰、对财产积累和权力的欲望、对公共事务的漠不关心等实际上是人性的一个特征,但他知道,如此种种都是各种各样情况下人类性格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张是,它们都不是永恒的或普遍的人类特性。这是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性”。再说,在马克思主义者中并非罕见的“不存在人性(之类的东西)”的断言,确实依赖于这一更为狭义的含义。它对恒定不变的人类性格的存在提出了疑问。
无论如何,为了论断的表述明确,我会遵循一种术语使用策略,系统地区分“人性”(human nature)和“人的本性”(the nature of man)这两种表达。在这本书中,除了前面的说明,我只在我想表示一个恒定不变的存在时,即所有(相对)[1]永恒的和普遍的人类特性的集合时,才使用“人性”这种表达。除此以外,当我论及“人的本性”时,从我所指出的更广泛的意义来说,是用此来表示人类在某种特定语境下的完整性格。第一种用法根据定义把人性理解为一成不变的东西——尽管对于是否存在这样的东西可能会有争论——但第二种用法对人的本性的可变性程度并无定论。这可能或多或少是可变的。它不会排除各种人本学常量的存在,如果有的话。
这些表达中的哪一个是恰当的还尚不明确,我也希望暂时不下结论——正如我在一开始讨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六条后紧接着便揭示的那样——在那里,我说的是“人的‘本质’”(man's“nature”),或者其他某个使用引号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限定以标记其不确定性的短语。除非另有说明,“人”“人们”等都是用来泛指两性。在需要不断引用根据同样用法进行翻译的文本节选的场合,我采用这种用法,只是为了便于说明和保持一致性。
[1] 参见下文第四章中的第1点。
上一篇 回目录 下一篇